8月到了。
连日居高不下的气温,这一周稍有缓和。前天下午,Chapel Hill下了一场不小的雨,密如珠帘,从天直挂地面。雨停之后,空气清爽,草却疯长了一寸。清晨,小区里响起除草机的轰鸣声,工作人员早早开始修剪草坪,像我给儿子理发一样,一推了之。
然后,是吹叶机登场。工人背着电瓶,右手握着风口,像个穿戴整齐的变形金刚,对着地上的草屑狂吹。吹叶机多为汽油驱动,动力强、续航久,但噪音惊人,必须戴耳罩。
我讨厌割草机、吹叶机、收叶机的轰鸣,但不得不佩服它帮助人们不需弯腰就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,把草坪收拾得整整齐齐,也再次惊叹于美国人那种“毫不遮掩地依赖工具”的生活方式。
割草机、吹叶机等是户外清洁的主角,要是有个大草坪,这两样就是必需。就像洗碗机之于厨房,吸尘器之于地毯,烘干机之于洗衣机。这些工具充满了每一套房屋,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基础设施,也就催生了Lowe's、Home Depot这样的大型家居建材连锁品牌。
我们中国人习惯用扫帚、拖把、衣架和扇子。尤其是上两辈人,过过苦日子,即使如今生活好了,他们也往往愿意多动手、少耗电,“亲力亲为”是勤劳和美德的代名词。出于怀旧心态,现在的年轻人倒是对一些老物件赋予了情绪价值。
其实,这真的不是“勤俭”和“懒惰”简单对立的问题。
在美国,使用工具是为了节省人力和时间,在户外劳动中更是如此。
修高速公路时,我很少看到成群结队的工人挥汗如雨,通常是坐在铺路机中,一边开空调一边操作。最多是几名穿荧光背心的工人在远端监控机械铺路。对了,一些马路维修时,少不了一两个专门支着STOP/SLOW标牌的人来维持交通。路过建筑工地,我也很少见到顶着烈日砌砖的工人,机器和预制构件承担了大量原本属于人的工作。
工具不仅提升了效率,也降低了风险。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共识:人的体力不是无限可耗的,时间与安全都应被尊重。
与此同时,另一个矛盾也悄然埋下。
由于高度工具化,美国年轻一代越来越不愿意动手了。
制造业的衰落不只是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结果,也是文化层面的体现,美国社会对“动手”劳动的态度正在转变。
在制造业和传统蓝领行业的背景下,“把手弄脏”(getting hands dirty)不仅是字面上的体力劳动,也意味着亲自动手、解决问题的工作态度。过去,技工职业被视为体面且稳定的选择,如今却被边缘化。社会更推崇科技、金融等“干净”的工作。而装配工人、机修工、电工、木工这些传统行业在美国招工越来越难。
职业教育项目资金不足,社会对这些职业的认可度也逐年下滑。这与“把手弄脏”的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。
据美国劳工统计局(BLS)数据,截至2025年5月,美国制造业行业共有约414000个空缺岗位。这一数字在过去一年基本保持在40万至50万之间,表明企业持续存在“招工难”问题。
每个工作日的早上,我在小区健身房跑步,7点半左右,总会看到一位30岁出头的邻居从窗前慢慢走过。
他身材瘦削,穿着灰蓝色旧工装服,戴鸭舌帽,背长挎单肩包。楼下那辆喷着蓝色ARROW字样的白色皮卡是他的,后车厢装着巨大的银色工具箱,还有一大捆绳索。这是一名典型的蓝领工人,他手里总是端着一个保温杯,或许装着用于醒脑的咖啡。
虽然这些行业的薪资在某些领域并不低,例如电工、管道工、空调工的中位年薪可达50000~70000美元,但因工作环境艰苦、职业路径模糊,很难吸引年轻人;而上一代的熟练技工正接近退休,新世代却接不上。
技能的断层,成为社会焦虑的根源之一。
于是,社会呈现出一幅复杂图景:在家里,工具能够代替人做一切事情——这无可厚非,也符合“动脑胜于动手”的价值观;但在社会上,工具高度发展也让人们失去了从事基础劳动的兴趣与能力。
这一点,与中国人熟悉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。
在中国,我们太习惯于把体力劳动视为勤劳的标志,把劳动密集视为成本优势。哪怕科技手段已经很成熟了,完全可以实现机器替代人力,仍有很多地方宁愿凌晨3点派人扫大街。还让“蜘蛛人”在高空清洁大厦外立面,美化成一种城市景观,却轻视了安全隐患。
比起人力效率低,成本低更有吸引力。因此,安全、人命被归入“成本项”,出了事,用钱解决即可。
再深一层来看,工具不只是生产力的延伸,也是一种社会态度的体现。
美国人未必更聪明,但他们很早就意识到,用工具节省下来的时间,是用来陪孩子、健身、读书、露营的。而我们省下机器成本,让人陷在低水平重复劳动中。多少人大半生疲于奔命,只能安慰自己:等退休了,我就去享受生活。
所以,问题的关键不是动手与否,而是人被摆在什么位置。
像我当初一样,许多人对“工具社会”存在误解,按“用进废退”原则,以为有了工具就不需要能力了。我称之为“工具能力”:在工具社会中,人要么被工具“养废”,要么训练自己成为工具的主人。
如果我们把社交媒体视作休闲工具,那么每天沉迷短视频、朋友圈,就是走向“废柴”的道路;相反,有效利用社交平台获取所需信息、扩展个人品牌力,让工具服务于自己,摆脱算法控制,就具备了工具能力。
人的时间与安全,是不可打折的资本。许多美国孩子从小在父亲或祖父的车库里长大,会用电钻、安装架子、修剪灌木;他们不会羞于自己动手。中国孩子呢?上补习班、写作文、拼数理化,手上干净,心里焦虑。
工具是人的头脑和手脚的延长,是对人类能力的外延拓展。比如手机、汽车,以及AI。
写到这里,更深的追问是“谁在使用工具”“谁在制造工具”“谁被工具代替”?这三者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劳动结构。
真正的工具能力,衡量标准或许不是你拥有多少机器,而是你能不能用有限的工具,解决无限的问题。
《荒野求生》的贝尔·格里尔斯(Bear Grylls)就是“工具人类”的极致代表。他几乎能用一根绳子解决半个节目:攀岩、搭帐篷、取水、钓鱼、抓蛇、搭陷阱。他不依靠蛮力,而是凭对工具的理解、创造与组合,是人在极限环境下的主动性与智慧。
在这层意义上,美国人确实有着强大的“工具文化”传统。
不过,令人担忧的是,如今的年轻一代,更习惯于点击屏幕、调用App,却对绳索制作、改造与逃生束手无策。这才是“工具社会”的危险:失去对工具的理解与创造。
窗外的吹叶机还在轰鸣,屋子里,母亲在用烘干机烘干床单被套。我对工具的思考,似乎仍停留在效率与劳动方式的层面。但工具的意义,远不止于此。
高度使用工具,不仅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,也深刻塑造了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。当一个社会习惯用效率衡量一切,用“能否工具化”决定一件事值不值得做,工具就从手段变成了目的。
说到底,工具本身无对错,它既不是绝对进步的象征,也不是堕落的标志,而是一种因缘条件。善用者借之渡河,执着者困于对岸。
《金刚经》里有一个著名的“筏喻”:佛陀说佛法如渡河之船,等到达彼岸,船就该放下,而不是扛在肩上继续负重前行。
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连佛法都不应执着,更何况世间的几把工具?
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常被工具反制。炒菜时,也许会因用上一把德国菜刀、一口法式铸铁锅而暗自得意;饭菜上桌后,不是沉浸美味,而是拍照摆盘,将焦点放在“如何发一个吸引别人点赞的漂亮朋友圈”。
这时,锅铲、砧板与碗碟不再是工具,而成了人的展示欲的载体。这种执念,正是佛法中所谓“取法”——借工具延伸自我执着。
工具的意义,在于因时因地而用。吹叶机也好,绳索也罢,电钻、吸尘器亦然,都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“筏”。该用则用,用后即舍。
过度依赖是执着,不愿使用是抗拒。难得的是顺其自然、灵活因应的态度。
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,中国或美国,将来机器人与AI替代的,都是一艘艘“筏”,替代不了的,是我们的生活与内心。
marni是什么牌子 | 心脏消融术是什么手术 | b长什么样 | 牛反刍是什么意思 | 龟裂是什么意思 |
甲亢是什么原因 | 阻生智齿是什么意思 | 葵水是什么 | 骑木驴是什么意思 | 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 |
痔疮应该挂什么科室 | 夏天吹什么风 | 什么菜好吃 | 脾胃虚弱吃什么水果 | 眼视光医学是干什么的 |
头好出汗是什么原因 | 肿气肿用什么药比较好 | 武则天什么星座 | 莞字五行属什么 | 冷面是用什么面做的 |
ct腹部平扫能检查什么hcv8jop1ns6r.cn | 静脉炎吃什么药好得快hcv8jop0ns2r.cn |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什么意思hcv8jop4ns7r.cn | 七月十日是什么星座bfb118.com | 狗狗吐黄水是什么原因aiwuzhiyu.com |
tmd是什么意思bysq.com | 榴莲为什么是苦的hcv9jop8ns3r.cn | 不羁放纵是什么意思hcv8jop6ns1r.cn | 射不出来是什么原因hcv8jop0ns2r.cn |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日子hcv9jop6ns3r.cn |
产后吃什么对身体恢复好hcv9jop1ns9r.cn | 为什么月经会提前来hcv7jop6ns6r.cn | 牛排和什么一起炖好吃hcv8jop0ns7r.cn | 心脏在什么位置图片hcv9jop4ns7r.cn | 脾是起什么作用的hcv8jop3ns4r.cn |
玻璃五行属什么hcv8jop8ns2r.cn | 冰菜是什么菜qingzhougame.com | 刮宫后需要注意什么hcv9jop1ns0r.cn | 怀孕吃什么宝宝会白hcv9jop8ns2r.cn | 大面念什么hcv8jop4ns5r.cn |